新移民的烦恼 南京最大保障房片区配套难到位(2)
出处:翘楚验房
2014-04-15 00:34
偏远郊区,新区居民就业难
来自南京各个区的15万人将聚集在偏远的岱山新城,这其中不少人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就业是一个难题。社区干部说,住在保障房里的人,普遍收入低,没有一技之长,而新城周边没有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也没有地铁等便捷公共交通连接主城,让这些人每天乘公交到主城上班不现实。
入住新区的居民经常到社区,希望能就近找个饭碗。
社区回应
新区无城管
社区人员穿迷彩服“执法”
新区入住人口不断增加,但几万人聚集的片区却没有市容城管机构。
一到下午4点钟,新区一条主要道路就成了小摊贩的天下,卖蔬菜瓜果的、卖卤菜的、油炸臭豆腐的、摆摊卖面条水饺小吃的,还有卖小百货的摊点,直接摆到路中央,车辆难以通行,争吵纠纷不断。“那情形就跟乡下庙会一样,乱成一团糟。”西善花苑社区人员说。
严格说来,占道经营属于城管部门管理,可新区没有城管,怎么办?社区领导决定,组建一支队伍临时充当城管,这支队伍由大约14名社区工作人员、4名农贸市场管理人员组成,统一穿迷彩服,每天下午4点多钟出动,驱赶占道经营小贩,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结束。社区书记、主任都有一套迷彩服,每天晚上带队上街客串城管队员。
新区没保洁
社区牵头突击大扫除
由于新区道路还没有移交,环卫部门还没有介入,小区外的街巷垃圾没人管。西善花苑社区干部说,没有固定的保洁队伍,只能打突击战,遇到大检查,由街道、社区组织人员搞突击性保洁,这样大扫除的办法肯定不能保证日常环境整洁。
新区已有数万人口入住,计划入住人口将达到15万,但目前没有一个派出所。西善花苑社区姚家平书记说,目前在社区综合办公楼里专门辟出一个房间,给西善桥派出所一名民警使用,以方便及时出警,解决新区居民纠纷。
社区建议
建新路
打通新城与外界的瓶颈
目前,岱山新城只有通过绕城公路、205国道与外界路网相连,而205国道本身就已拥堵严重,随着新区人口大量积聚,仅依靠这两条道路对接出口道路,肯定不能满足居民出行需要。西善桥街道相关人士提出几条缓解新区交通的建议,包括:在绕越公路上开一个出口,接通205国道;管道路向东延伸,连接宁丹路;十多年前曾规划建一条凤渡路,从小行到西善桥再到铁心桥,希望早点上马;拓宽龙西路,目前路况差,堵车严重;建岱山中路立交桥,与河西扬子江大道相通,打通新区通往河西的瓶颈。
筹建大卖场
发展旅游业帮7万人就业
去年11月,雨花台区政府在一份岱山新城配套建设和社区管理问题的调研报告中提到,岱山新城约有7万人有就业需求,除了在城内就业、将保障房出租的情况,有4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其中绝大多数学历低、无技能、年龄偏大,尤其以40、50人员居多,就业难势必影响群众基本生活,形成社会隐患。
社区干部告诉记者,当务之急必须创办劳动密集型就业平台。他们曾专门做过调研,并提出几条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包括:在古遗井社区、姚南片区、柿子树片这三个地方建大卖场,一是交通方便,二是让居民摆摊做小生意,可大量解决就业难题;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岱山和秦淮河畔风景优美,古迹较多,蟠龙村等地都可在旅游业方面做文章,开办旅游一条街,给新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
专家观点
以人为本,政府有责任提供配套设施
记者就岱山保障房缺乏配套的问题,采访了几位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吴亦民教授认为,没有配套,保障安置房的整体功能很难发挥,甚至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带来不稳定因素。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副所长、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琴研究员则认为,治安、教育、医疗、交通等配套工程,都应该由政府来承担。现代快报记者孙玉春
城市化首先要考虑以人为本
对于岱山保障房配套严重不足的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吴亦民教授表示,保障房承担了很重要的安置功能;从保障房建设到入住,一般时间都比较紧,因为现在有相关规定,先安置后拆迁,拆迁户都是等着新房入住的。如果一个大型的保障房片区生活服务设施不配套,就应该尽快落实到位。
他分析,配套跟不上可能有资金不足的因素,但是如果从大的方面考虑,政府一是有责任做好保障房的配套,二是要加强市区政府等之间的协调。因为拆迁户其实是为城市发展做出牺牲的,政府在土地方面也是受益的。在拆迁之后,从市里到区里,也需进行一定的资源分配。在承担责任时,各个部门相互之间也要做好协调,总体上财政和规划要更多地进行统筹。
吴教授认为,总体的配套设施规划肯定是有的,但是如果资金的确不足,那么在规划时,其实就要把配套建设和保障房建设同步规划、实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因为没有配套,保障安置房的整体功能很难发挥,甚至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实在不行,也可以有个轻重缓急,比如交通等最基础的配套设施先做起来,同时可以考虑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
他认为,城市的改造、包括道路的拓宽等,都是城市化带来的结果。“我们在城市扩大的同时,首先还要考虑以人为本。”
保障房不是孤立的住房概念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副所长、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琴研究员表示,像南京岱山这么大的保障房片区,一定是个“新城”概念,十几万人要住进来。因此就不能光看房子,住房绝不是孤立的,一定需要有就业、教育、医疗、产业等方面的配套。在这方面,政府一般是委托开发商建设保障房,一些费用会减免,地价也便宜,但开发商只能负责住房建设本身这一块的资金,其他配套设施,开发商是没有能力承担的。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的,像治安、教育、医疗、交通等,都应该由政府来承担。
就业是头等大事。徐琴说,选择保障房的,都是困难群体,其困难就在于就业上。政府在规划时如果不选择一揽子解决方案,一定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广州有个困难户,分到了保障房片区里面,但是房子建好后,他一家人却没法住,妻子生病,经常要去十几公里外的医院看病,只能挤公交,又没法找到就业门路,最终只好挤到父母那里,把保障房拿出去出租,却被人举报了,这个家庭非常尴尬。
所以要有综合的规划,产业元素要考虑进去,比如附近建设新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十几万人的小区,几万人的就业压力,不可能仅靠几个人当当保安、保洁就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