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大跃进留下的隐患(2)
出处:翘楚验房
2014-04-10 16:12
无设计,无监管,无维修
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总工程师金孝全参与了对2011年无锡市老楼坍塌的调查,他说倒塌的老楼“根本就没有设计可言”。
市场的开放带来了生产力,也带走了秩序。顾陆忠说,八九十年代的许多房子,质量甚至比“文革”前更差。
根据1994年出版的《中国质量万里行》,80年代末质量监管部门就已开始收到住户的投诉。资料显示,仅1995年一年,浙江省消协就一次收到39户联名投诉;福建省消协也曾受理过一起396户的联名投诉。
公开数据显示,1996年上半年,建设部(现住建部)受理的239件商品房投拆中,反映使用功能和装饰质量问题的占了81%。
中国“民间验房第一人”丁渤从1999年开始,从事验房行业15年,见过各种年代和规格的房子。南方周末记者将浙江奉化市倒塌居民楼的照片拿给丁渤,他一眼就指出,这是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多层住宅。
丁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八九十年代的房子楼层一般只在7层左右,单户面积多在50平方米以内,客厅一般较小,也没有飘窗和大面积采光的技术。
与现在相比,八九十年代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要低很多。但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院长顾陆忠说,浙江宁波市、奉化市的居民楼,即使是按照90年代的标准去建“也不应该发生坍塌。”
顾陆忠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市房屋检测技术委员会委员。他说,八九十年代的房子在技术上与现在有一定差距。
当时的住宅多采用砖混结构,只要住户随便在墙上打个洞,都会造成建筑承重的问题。一次,丁渤去家住南京某小区三层的业主家验房,竟发现该栋楼一楼的房主已经将屋内几乎所有墙壁打通,导致三楼和四楼墙壁裂缝严重,已然成为“危房”。
这和2012年底宁波市徐戎三村住宅倒塌的情况一样。宁波市政府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倒塌的住宅每层都存在拆改现象,尤其是底层,承重墙体拆改最严重,部分墙体进入承载极限。
房屋国有时,各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维修流程,“三年一小修,五年一中修,十年一大修”是标配。
可八十年代住宅市场化后,定期维修机制已逐渐缺失。商品房的维修要通过业委会,只有得到三分之二以上住户的同意才能维修。“开发商往往嫌麻烦,用这个借口逃避维护。”丁渤说。
危房普查:仅仅是开端
2014年3月,在上海市房屋检测行业的年会上,住建部官员再次强调了住宅安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华东分院副总工程师金立赞参加了那次会议。他的感受是:“如果今天倒一栋楼明天倒一栋楼,那这个也不叫小康社会嘛。”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科员欧阳建涛相信,任何住宅都有它的使用寿命周期,八九十年代砖混结构住宅的寿命周期应保持在50-59年之间,才能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状态——中国新建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的使用寿命。
欧阳建涛认为,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处理这批来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就像拆除一颗颗“定时炸弹”:查找危楼、排除危险和重新建设缺一不可。
南方周末记者在住建部网站上看到,浙江奉化市事故发生的同一天,住建部正式发出通知,将在全国开展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检查。
检查采取自查和统一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各省的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需要在6月10日前,将自查情况上报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后者将在今年6至7月组成检查组进行督查。
其实,2000年开始各地已经组织过多次危房普查。徐戎三村倒塌事件后,宁波市已建立了网格化的住房安全管理制度,将责任分到每一幢住宅。
全国多个地方的旧房改造一直在进行。上海市旧房改造以上、下水管堵塞,屋面渗水、隔热,路面积水、楼道内电路老化的问题为重点,开展旧住房综合整治。
为了解决居民擅自拆除承重墙的问题,上海市目前正在推行一种“动态监控”的措施。金立赞介绍,一旦住户在砖混结构房屋中进行拆墙改造被人举报,除了责令整改之外,还会在房管局的信息库中备案,限制转卖该房,直到将被改造房恢复原状。
济南市则在2006年成立了城市改造投融资管理中心,管理旧城改造项目,制定年度改造计划、改造项目审核,已成功运作20个项目开始。
对于危房的处理,因为涉及土地、资金、所有权多个问题和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
上海市的危房拆除由政府主导,拆除旧房后,开发商必须上交新建面积15%给政府安置旧房住户;天津市则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常务副市长、建委、国土房管、财政、规划、农工商、体育、文化等部门参与,各区政府签订责任状,必须完成危房处理任务。
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也是拆除速度最快的国家,平均建筑使用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被称为“短命建筑”。浙江大学教授范柏乃曾感慨:“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对这个说法,建筑界人们不愿意听到。却也无力反驳,“因为它就是短命啊。”金立赞说。
(内容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