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纠纷频发 交房环节考验开发商
出处:翘楚验房
2015-09-14 21:30
在正常的房产开发周期中,销售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交房环节才是考验开发商品牌和信誉度更为重要的考卷。在市场火爆之时,这个环节似乎被弱化,但随着楼市的理性回归,无论对开发商还是购房者来说,收房环节重新被重视起来。
以“业主维权”、“购房纠纷”作为关键词搜索,可以发现各地的购房纠纷事件可谓层出不穷,甚至不少全国知名房企都曾陷入其中。而这两年泉州地面上发生的购房纠纷事件也明显增多,有些业主与开发商的纠纷进入法律诉讼环节,有些还演变成声势较大的群体性事件。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说明购房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需提醒广大购房者应注意合理维权,尽量避免过激冲突。而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讲,更应重视业主的合理维权诉求,积极妥善处理相关纠纷。
实际与销售宣传不符 成纠纷重点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泉州地面上出现的购房纠纷可以归类为三大方面:
一、房屋实际情况与销售宣传不符。
二、房屋质量问题。
三、早期业主因楼盘后期降价引发纠纷。
泉州近期出现的一些购房纠纷很大一部分就属于房屋实际情况与销售宣传不符。这一方面涵盖的问题比较多,常见的有学区房问题,开发商交房后用材、工艺、园林水景等与宣传不符,宣传时承诺的相关配套未能如期兑现,以及开发商擅自变更社区规划等。
比如,去年某楼盘就曾因为学区房问题陷入业主维权纠纷。据了解,该楼盘在宣传时称“拥有名校资源配套”并以“孩子读名校”作为广告内容,但此后学区划分时并未将该楼盘划入,导致业主以广告欺诈发起维权活动。
晋江某大型楼盘则因在销售阶段以漂亮的公园实景吸引客户,实际交房时却将部分公园拆除改建别墅,以及存在更改房屋结构及精装质量问题而引发业主大规模维权行为。
另外,像合同中约定的中空玻璃变成了普通玻璃、电梯容量过小、小区园林缩水,以及改动楼盘外立面材料或颜色等都曾引起纠纷。
质量问题常引发
购房者与开发商冲突
房屋质量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它常常引发购房者与开发商的冲突,然而,关于房屋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并不少见。
按业内人士的说法,房屋质量问题多数楼盘或多或少都存在。目前,随着国家对住宅质量的严格监管,主体结构质量问题已经非常少见,但一般的质量问题还是不少。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有:
施工质量不佳造成的房屋墙面或地面空鼓、裂缝或瓷砖脱落等;使用水洗海砂影响建筑质量,比如说导致楼板开裂等;房屋防水层因偷工减料导致渗水漏水等;房屋门窗也是当前质量投诉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用材问题上,比如型材厚度是否达标、开关是否顺畅等是业主投诉较多的问题。
前几年有两个项目就因为使用海砂导致楼板开裂的问题引发业主大规模纠纷,也有项目因瓷砖脱落、楼梯扶手生锈等质量问题导致业主要求退房。
同时,因开发商降价引起的业主大规模要求退房事件这几年在泉州也不罕见。这几年,楼市总体较为冷淡,一些开发商迫于市场压力降价销售,一些早期买房的业主难以接受前后的价格差,因此提出退房要求。
比如,去年石狮由于竞争激烈,有楼盘以低价掀起价格战,结果导致多个项目前期购买的业主大规模要求退房,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退房潮”。
理性态度
更利于纠纷处理
为什么这两年购房纠纷这么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直言,一大原因就是由于楼市相对冷淡,房子的增值能力不如以前那么强,甚至出现房价下跌趋势,购房者对出自开发商方面的问题容忍度就降低了。
对于近年来出现得越来越多的购房纠纷,业内人士指出,这总体说明了购房者维权意识的增强,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应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首先,从开发商角度讲,面对购房纠纷,是否以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面对和处理问题非常关键,一些开发商在问题出现的早期并未真正重视,而是采取不理不睬或敷衍了事的态度,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导致购房者使用群体性抗议、占领售楼处等手段试图把事情闹大,引发关注。在与购房者协调的过程中,建议开发商方面主动寻找第三方机构,为存在的问题做出鉴定,这样也比较容易取信于购房者。
而从购房者的角度讲,同样需要区分维权诉求是否合理,比如房屋作为商品,其价格的涨跌属于正常现象。因此,因降价要求退房或退差价的诉求并不合理,在法律上也不受支持。另外,一些购房者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把事情闹大,存在着“小闹无效,大闹方能解决问题”的心态,这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建议维权的第一步还是与开发商指出问题,双方坐下来协商寻求解决的办法,若协商无效,可考虑通过行政投诉或司法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同时,在实际纠纷中我们发现,部分购房者因一些完全可以通过整改解决的质量瑕疵提出退房或漫天要价地要求补偿。这种开发商无法满足的过度赔偿要求,其实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导致处理问题的通道被堵上。
从相关政府部门的角度讲,购房纠纷的大量出现,说明了监管环节更需得力。比如,应进一步规范开发商的营销行为,对饥饿型、鼓吹式的营销行为应进行监管,对开发商的不实承诺和消费欺诈则应进行打击。另外,建议将价格涨跌的风险提示、开发商承诺的配套和用材等强制性写入合同,给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降温,也让开发商在销售阶段谨慎宣传和承诺,营造理性市场氛围。